企業永續策略 x 設計思考工作坊(中)

在這場高階主管參與的永續藍圖設計思考工作坊中,我深刻體會到「創造共識」才是設計思考真正有效的關鍵。從激發參與動機、建立對方法論的理解,到平衡話語權與示範式引導,每一步都影響最終產出的品質。這篇是我的反思,整理那些成功與失敗經驗所交織出的學習。

上集(企業永續策略 x 設計思考工作坊(上))我跟你分享,我在某一場「企業永續藍圖x設計思考工作坊」擔任講師,這篇的內容是:

  • 工作坊前置作業:我需要做甚麼
  • 設計思考在企業永續藍圖的角色是什麼
  • 工作坊的流程是什麼,以及為什麼設計思考「有效」

這篇文想跟你分享,我對於這場工作坊的「反思」。我不會直接說工作坊中發生什麼事情,下面的內容,會是工作坊的成功經驗,加上失敗經驗所改寫。

「創造共識」:設計思考有效的關鍵

創造共識,是什麼意思?

創造共識是指,一場「高階主管設計思考工作坊」不會憑空發生。

多半是某幾個高階長官/總經理/董事會認為「我們要做」,所以請窗口跟顧問有了共識之後,敲了這場工作坊,發公文要各部門長官把時間空下來。

換言之,「說服」每位長官都想來參加工作坊這件事,不一定有發生。

💡
偏偏,設計思考有著「強調每個人都發揮貢獻」、「沒有權力意識地共享大腦」、「激發創意思維」的特性,代表每一位都必須積極工作坊、拿掉上面任何一個特性,就不能算是一場設計思考工作坊。

因此,「說服每位長官都想來參加工作坊」,如果決策的人沒有做,作為工作坊教練的我們,「創造共識」就成了必要,目的是說服各部門長官好好坐在位置上,跟其他人長官一起好好完成企業永續策略的規劃。

至於,創造共識,具體是要創造什麼?

正文開始 😉

  • 創造目標跟動機:為什麼這場工作坊會存在?
    • 前提:各部門有年度目標、日常工作。所以每位參加的長官一定會思考:這場工作坊跟我部門的關係是什麼?我會不會被壓了新的 KPI?我來參加這場工作坊,能幫我解決現在的問題嗎?
    • 目標:讓長官理解這場工作坊,與他們部門自己的關聯。一但理解了,目標跟動機就會被創造出來:我要學習設計思考,帶回我的部門讓影響發生。
    • 手段:邀請各位長官寫下永續策略對自己部門「最關鍵的影響」、「期待看到什麼影響發生」,對焦設計思考如何做到這件事,並且邀請在座的「副總」給回饋(對,我帶的那組有一位副總,壓力山大)
    • 設計思考的限制:上面的問題,有些沒辦法回答。一場設計思考工作坊,能處理的是「對於少數幾種利害關係人的想像」,與產出對應的「解決方案」。換言之,不會能當下解決部門既有的問題。當然,設計思考的元素跟心態,可以間接在之後用上。
  • 創造主要手段:為什麼我要用設計思考來做永續策略藍圖,不是其他的方法論?
    • 前提:來參加工作坊的長官,多半對「設計思考」的以人為本心態很不熟悉,想要直接拿資源開始做事情,少掉前面的「我到底在解決什麼問題」的過程
    • 目標:建立以人為本的概念,並理解「問題層次」,會對應不同的解決手段。這個「創造共識」,創造的是對於手段可以解決問題的共識
    • 其中兩個手段:帶入 5W1H 、Why-How Ladder 的概念,並且說明解決問題,不是在真空的環境下解決,一定是在某種脈絡下,找到方式解決。這個脈絡,最簡單的方式,就是從 5W1H 開始:
      • 誰碰到這問題 (Who)
      • 碰到什麼問題 (What)
      • 什麼時候碰到這問題 (When)
      • 在哪裡碰到這問題 (Where)
      • 為什麼碰到這問題 (Why)
      • 如何解決 (How)
    • 但是,5W1H 對於不熟悉「解決模糊議題」的長官,會很直接地在寫完 5W1H 一輪之後,直接跳進去說「我知道了!我們可以來做 OOO,這樣問題就會被解決了!」,所以,這時候 Why-How Ladder 的概念就派上用場,「示範」為什麼直接跳進去解決問題,通常會失敗
    • Why-How Ladder 是什麼?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尋,這裡不分享,會太長哈哈
  • 創造手段細節:為什麼我(參加者)講的話都沒人聽?
    • (這個標題,是其中一個工作坊中有發生的事情,當然有模糊化過)
    • 前提:我觀察到,有其中一位長官的微表情是「我講的話都沒人在乎,好啊,我不講了」
    • 目標:理想上,讓每一位參加者都有同等的話語權,讓共創這件事得以發生,共識得以達成。但這場工作坊,每一桌都有不同高低階層的長官,要做到「平等話語權」,沒有前面的完整教育訓練,不會發生。
    • 手段:作為教練的我,話語權至少會跟在座最高位階的長官一樣高,因為我被授權來帶領這場工作坊。若我觀察到話語權失衡,平均話語權,就會是我的責任。
      • 因此,我有做的事情是:平均話語權,頻繁核對「共識」。我會特別延續講話少的成員突然蹦出的一句話,跟大家確認「剛剛講話的這位夥伴的內容,我覺得可以結合我們的某個討論細節,大家同意嗎?」

以上,是「創造共識」的具體分享

看起來創造了很多共識沒錯,但有更多是設計思考根本不會有角色的,像是

  • 這個策略藍圖到底涵蓋了多少實務上的策略?
  • 各部門長官有沒有專業的永續知識結合設計思考?
  • 設計思考學完之後,部門帶回去有沒有繼續用?

所以,工具始終只是輔助,關鍵還是在企業經營的日常,如何看待「永續」?

設計思考很加分,但不一定是能夠幫助企業永續,從零開始的好工具噢。

「示範」作為一種幫助長官理解的好手段

設計思考,對於參加的長官們,其實非常陌生。

為了讓長官知道現在要操作的工具目標是什麼,我會跳下去「示範」:這個工具理想要達成的目的。

簡單舉例,以 Why-How Ladder 的目的,是帶出「問題層次跟解方的對應關係」為例:

  • 企業每年會捐很多錢給某間在地 NGO,所以會問「我們今年要捐多少錢」?
    • 如果高層想都不想就跳進去回答,答案可能是:就比去年多啊!或是,我們再多幾個捐款對象!
  • 我會往下問一層:為什麼要捐款給 NGO?
    • 高層可能會回答:因為他們的 TA,剛好是我們廠區附近的居民,他們做的事情會幫我們照顧到他們。
    • 接著我會說,更有趣的問題出現了:「我們企業不能出人力自己照顧嗎?」或是「有沒有我們可以跟這間 NGO 一起合作的方式,一起照顧?」
  • 如果還能更深入,我會再往下問:為什麼這群社區居民,真的被這個 NGO 照顧到了?或是,真的被「照顧」到了嗎?
    • 這沒有質疑的意思,純粹是拿出顯微鏡,仔細看企業「最初捐錢的目的跟手段」,有沒有真正回應了「照顧社區居民」這個需求,不是自己說了算。

企業的利害關係人永續策略,如果是為了回應「複雜問題」,作為教練,理想上就是挖掘到上述的第三層。所以,我通常會準備幾個例子,示範「什麼叫做問題跟解方的層次」。理想上,有 get 到這個概念的長官,就會在接下來的實作中,很快進入狀況,知道什麼問題是表面問題,什麼問題是解決掉會很有價值的深層問題

(理論上,還有第四層跟第五層可以深挖,但通常不是工作坊可以好好處理的議題了。)

結語:永續策略,單純只有「工作坊」不夠

作為一場企業永續策略x設計思考工作坊的講師,要順利完成且真的有產出,會有很多企業看不到的事情要做,舉例

  • 框定專案範疇,ESG 三大面向都要做?要做的話,有些議題不需要設計思考
  • 研究企業已經做過的策略有哪些,重複提了會很尷尬
  • 工作坊現場流程是什麼,這超級無敵難
  • 工作坊結束後的追蹤機制是什麼

上集跟中集,只是簡單分享「工作坊當天」的情況跟反思而已,上面這些看不到的工項,在這場工作坊中多數不是我負責的。

下集(要放連結!!!!!!!!!!),我跟你分享,如果企業想要自己做「企業永續策略 x 設計思考工作坊」,完整的方法論是什麼

Ps. 如果你看完了有任何心得,可以寫信(ashan204054@gmail.com)跟我說嗎?我好奇有看完這篇文的朋友,看完之後的回饋是什麼耶!